灰鼠蛇,学名Ptyas korros,是游蛇科鼠蛇属的一种无毒蛇,行动敏捷,性温顺,一般不主动袭击人。据介绍,灰鼠蛇在被捉住时,具有断尾逃逸的习性。 香港俗称过树榕,广泛分布于印度、泰国和印尼等国。在中国见于华南诸省(包括香港和台湾)。
游蛇科鼠蛇属的 1种。又称过树龙。分布于东南亚,中国主要产于广东、广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浙江江西、湖南等省区以及云南、贵州南部蛇体略细长,一般在1米以上。眼大而圆。颊鳞1枚以上;背鳞15~13~11行,平滑或仅后部中央数行微棱。背面棕褐色或橄榄灰色,躯干后部和尾背鳞片边缘黑褐色,整体略显网纹;上唇和腹面淡黄色。栖息于海拔 200~1000米左右的平原、丘陵,也见于1600米的山地。常攀援于溪流或水塘边的灌木或竹丛上。在水田里,溪流中、溪边石上或草丛中也可见到。9~19时均见其活动,晚间卷伏于竹枝上。捕食蛙和蜥蜴,间或也吃小鸟和鼠类。卵生,每次产卵1~9枚,卵径(17~19)×(35~37)毫米。孵化期约2个月。灰鼠蛇无毒,与金环蛇、眼镜蛇合称“三蛇”。“三蛇”是中国南方著名的食用蛇类,为“三蛇酒”、“三蛇胆酒”和“三蛇胆”的原料。可入药治风湿症。
蛇体略细长,一般在1米以上。眼大而圆。背面棕褐色或橄榄灰色,躯干后部和尾背鳞片边缘黑褐色,整体略显网纹;上唇和背面灰褐色,体中、后部每一背鳞中央有黑褐色纵线,前后缀连成黑褐色纵纹;腹面淡黄色。
生活于丘陵和平原地带,主要活动在田基、路边、沟边的灌木林中,在水田,溪流、溪边石上或草丛中也可见到,常攀援于溪流或水塘边的灌木或竹丛上,故广西群众称它为过树龙。有时也到地上寻找食物。昼夜活动,阵雨后太阳出来时,常遇见于路边、沟边的灌木顶上,等待太阳光的照射;晚间也蜷伏于竹枝上。捕食树蛙、雨蛙、蜥蜴,也食小鸟、其它蛙类及鼠类。5~6月间产卵,卵数10枚左右,卵径29~44 mm×12~20 mm,卵产于灌木丛中的落叶下,有护卵现象。35~47天孵化。11月开始冬眠,在田基、墓地向南的鼠洞内越冬,冬眠期随每年气温变化而有异,广西南部三月即苏醒活动。
卵生,每次产卵1~9枚,
孵化期约2个月。灰鼠蛇无毒,与金环蛇、眼镜蛇合称三蛇。三蛇是中国南方著名的食用蛇类。卵生。5-6月产卵,卵数9枚左右。
根据统计,灰鼠蛇母蛇在公母比例中占52.7%,受精卵占产卵数的77.3%,孵化率占受精卵数的59.2%,自然成活率可达30%。
灰鼠蛇无毒,
与金环蛇、眼镜蛇合称三条蛇。三条蛇是中国南方著名的食用蛇类,为“三蛇酒”、“三蛇胆酒”和“三蛇胆”的原料。可入药治风湿症。
灰鼠蛇肉具有祛风除湿、舒筋活络的功效,主治风湿性关节炎、麻痹、瘫痪等症。其去内脏后,为三蛇酒和五蛇酒的原料之一。其胆制成蛇胆酒、蛇胆陈皮、蛇胆川贝等中成药,具有消痰止咳作用。灰鼠蛇是中国重要的经济蛇类之一。